2014/8/16

讓老闆挺你

「老闆什麼事也不做,只會出一張嘴。」
「明明自己說過的話,卻絕口不提,硬說是我沒聽清楚。」
「老闆,你可不可以不要再逼我?我真的做不到!」
這些心聲你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員工私下抱怨老闆的戲碼天天上演,你我也許都曾經是上述場景中的主角。
Cheers》雜誌首度製作「與上司相處最困擾的問題——員工怨恨老闆指數大調查」,發現若滿分為5分,近8成員工對老闆的怨恨指數高達3分以上。
「主觀意識太強,聽不進我們的意見」、「指令不清,朝令夕改」則是員工「最痛恨」老闆項目前2名;也有近2成的員工痛恨老闆「老是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卻要下屬扛責任」。
至於跟老闆共事碰到最大的問題,最多人是「雙方溝通不良」、其次是「彼此關係難拿捏,不知是朋友還是敵人」,以及「老闆EQ低,常常破口大罵」。
顯見老闆與員工之間,彷彿永遠隔著一道無形的心牆。而大環境愈是不景氣,主管跟部屬間,愈是容易劍拔弩張,讓很多人工作時的痛苦雪上加霜。分析起來,最大的原因有二:
首先,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大多數主管都在一夕之間背負從未經歷的龐大壓力,焦慮感更深。
就像是身陷滾燙的壓力鍋中,當內部和外在環境同時加壓,所有小問題被放大檢視時,若互信基礎不夠穩固,就會加深彼此的猜忌,甚至產生交相指責、互推責任等失控的行為和現象。
除了大環境因素,世代差異則是另一項催化劑。傳統觀念總認為老闆代表權威,員工對上只有主從關係,不敢忤逆,言聽計從。作部屬的,頂多將對老闆的不滿,化為私底下隱形的矛盾。
隨著六、七年級進入職場,重視自我表達的世代特質,讓原本只存在內心的情緒動輒浮上檯面,就更容易擦槍走火,演變成衝突。
不管是進一步求積極升遷,或是退一步只要工作順遂、生活快樂,「向上管理」都是這個時代的顯學,如同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說的:「你不必去喜歡你的主管,也不必去恨他;然而卻必須管理他,他才會成為你達成目標的資源。」懂得向上管理,就是管理未來。
老闆不挺你,責任在自己
既然和老闆打交道如此重要,為什麼很多人都無法真正讀懂老闆的心思?
分析大多數人做不好「向上管理」的原因,曾任台積電人力資源副總經理、政治大學商學院「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教授李瑞華認為:「因為一般人不夠重視,或沒有意識到它的必要性。」
其次,把管理老闆當成禁區和禁忌,逃避它,沒有把它當成自己的責任。
他分析,很多人常質疑為什麼升遷的對象不是自己?因此怪東怪西怪老闆,或影射被選上的人會做秀、拉關係,卻忽略真正的重點:「如果你很好,但沒有人知道你很好,那是誰的問題?」
3,大多數人都忽略了「老闆也是人」,需要溝通,甚至適時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
當然,沒有人天生就懂如何管理主管,一定都經歷過學習的過程。六年級的家樂福電信總經理李宜真,就是從高度競爭的環境中開始修煉這門課。她認為,向上管理的第1章,就是取得老闆信任,跳脫「需要老闆盯」、「被老闆管理」的被動角色。
取得老闆信任最快速的方法,莫過於不僅完成上司交付的任務,成果更超出他預期,甚至從不同角度提供他解決方案。
態度上:主動管理老闆,而不是讓老闆管理你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畢業的李宜真,第一份工作本來已被P&G寶僑家品錄用,但因緣際會受到邀請,讓她決定捨棄P&G,到一家電子公司擔任總經理特助。
這份工作,讓她有機會年紀輕輕就站在「總經理的高度和視野思考。」透過和「總字輩」主管開會的過程,她很快就掌握到老闆們在想什麼?要的是什麼?他們抱怨下屬的是什麼?
後來她轉任美商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BCG4年,長期處於高度壓力的工作環境,每天過著從早上9點工作到凌晨3點的生活。身邊多是美國華頓商學院、哈佛名校畢業的同儕,沒有留學光環加持,讓李宜真體會更深:唯一讓自己擺脫條件局限的方式,就是所做、所想都比主管要求更進一步,做個“overachiever”(超限表現者)。
作為電信業最年輕的女性總經理,一直到今天和比利時籍老闆共事,李宜真仍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表面上看似付出更多,但其實是化被動為主動,不僅讓主管知道必須以「合作」的方式來指揮,更為自己爭取到更大的揮灑空間。
情緒上:在老闆發怒前,先拆除他的引線
做超出本分的事,讓老闆肯定你,這部份還算「操之在己」,進階到「管理」老闆的時間和情緒,就得多費點心思。
去年辭去寶碩財務科技主管工作,到先生創業公司協助的捷易通科技行政總監周純如,認為向上管理是學習如何與老闆合作、培養默契,其中最核心的技巧就是「溝通」。
初入職場,她從東帝士送公文的祕書做起,從中學習到跟不同主管溝通的技巧。例如,面對研發主管,就要把文件內容解釋得很清楚;面對業務主管,她只要講結果,不必逐一說明細節。
之後,她到寶碩擔任執行副總兼總經理祕書,卻發生她生平第一次跟老闆拍桌的衝突。因為不滿老闆明明自己在PDA記錯日期,出門白跑一趟,回到辦公室卻在大庭廣眾下對她發脾氣。年輕氣盛的她當場「啪!」往桌上一拍,大聲說:「我不幹了!」
隔天總經理自知理虧,親自打電話到她家,希望她回來上班。儘管拍桌事件後,主管改變了對她的態度,但事後平心靜氣回想,周純如卻察覺自己仍有做得不夠周延之處。
例如,假使她能理解老闆發怒只是想找個情緒宣洩的出口。當下回答:「對不起,我下次會注意,以後會再重複跟您確認。」而不是「明明行事曆上寫的是XX日,是你自己記錯!」第一時間就能先管理老闆失控的情緒。
此外,管理老闆行程是祕書的本分,為了避免老闆記錯日期的烏龍事件再發生,她學會主動改變做法,每天5點下班前,跟老闆重複確認隔天的行程,同時詢問老闆是否安排了行事曆外的其他行程,最後統整出一份「行程提醒表」給他。
幾乎沒有人沒跟老闆吵過架,但周純如跳脫了誰是誰非的框架,反省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再改進。除了讓老闆對她的「成熟度」另眼相看,等於也建立起自己「搶在老闆發怒前拆下引線」的能力,把本來是負面的經驗轉化為正面的能量。
解碼上:換位思考,切忌「陷老闆於不義」
向上管理微妙之處,在於表面似乎有規則可循,但最難掌握的,卻是「君威難測」。
要能正確解讀老闆,不在於他說了什麼,更在於他沒說什麼。這就牽涉到下屬對老闆的性格了解有多深。
品田牧場總經理蕭文傑剛加入王品集團時,就曾經因為磨合期中,分不清老闆口中「建議」和「交辦」背後真正的意涵,誤踩過董事長戴勝益的地雷。
他形容,戴董事長比較屬於內斂型,很多事不明說,但他沒明說的事,又「不方便」問得太清楚,因此造成他把董事長的「交辦事項」當成「建議事項」,最後還是照著自己的意思做,結果自然踩到禁區。
另一項關鍵,則是能否做到「換位思考」。從主管的立場出發,設身處地考慮他的角色,這就不會誤踩地雷而不自覺,甚至「陷老闆於不義」。
友訊科技企業行銷處副處長黃錦忠舉例,從事公關行銷工作,任何人都希望媒體曝光機會愈多愈好,但是遇到不景氣的時間點,就要格外小心替老闆把關,懂得適時地轉移話題,幫老闆踩剎車。
假使完全以個人績效為出發點,自以為幫老闆安排國外知名媒體採訪,大篇幅的報導刊出就是大功一件,毫不考慮老闆可能因此對媒體「說了不該說的話」,效果會適得其反。他自己在職場上就看過因此受到處分的例子。
隨著生涯往前推升,在組織中的位階越高,向上管理的複雜程度也越高,很可能,你要面對的老闆,甚至不只一個。
工作上:「肚子有東西」挺老闆,他才會挺你
可樂旅遊團體部協理高月美就是最好的例子。加入可樂旅遊7年,由於工作表現受肯定,公司大老闆經常越過自己的直屬上司,找她商量事情。
「我不只是夾心餅乾,還是夾好幾層。有時候直接對上,有時候還要斜線對上,」她苦笑說。
同時面對兩個老闆,一個是自己的直屬老闆,一個是老闆的老闆,到底分寸該如何拿捏?
高月美強調,她很清楚她真正的老闆還是直屬上司,她的做法是:表現忠誠,讓主管知道大老闆找過她;做球給主管,把功勞歸給他;口風緊,掌握公私的分際,不提老闆間的私事。「想要老闆挺你,你就得先讓老闆知道你也挺他,」她深諳箇中之道的說。
很懂得投資自己的高月美,前年取得台灣科技大學EMBA學位,如今又是政治大學企家班成員,還經常半開玩笑的「督促」直屬主管去進修。
「向上管理的人,肚子要有東西,否則只有『向上遵從』而已。」她深信,要做好向上管理,必須先有自己的見解,才能說服主管,進而管理他,可被利用的價值才高,否則只是一味附和的應聲蟲。
關係上:拿捏定位,搞定雙頭馬車
一臣侍奉二主的經驗,蕭文傑也曾經有過。
尤其在組織扁平的中小企業、家族企業,許多資訊不公開透明,容易衍生是非,怎麼做好向上管理,更是一門高深的智慧。
加入王品集團前,蕭文傑曾經待過新東陽和宏亞食品(禮坊)兩間家族企業,在禮坊一待14年半,當到市場部協理,直接面對總經理和董事長兩兄弟。
兄弟中,哥哥(董事長)負責七七乳加巧克力,弟弟(總經理)掌管禮坊,總經理又真正握有實權,這種向上管理非常敏感,拿捏分寸一定要格外小心。
回頭看當年歷練,蕭文傑歸納自己的心得認為,凡事一定要做到「知會」,同時跟兩位主管報告,融入他們的家族,當一個忠臣和家臣。在爭取主管信任和肯定的過程中,不要忽略自己人生定位,更要有適時說「不」的勇氣。
其實最好的夥伴關係之一,是「當老闆的智囊,幫他閱讀。」許多時候部屬之所以能跟老闆「對得上話」,在於平時「練內功」的過程,這也是黃錦忠每天都要求自己大量閱讀國內外媒體的原因。
好的向上管理也並非要員工一味奉迎拍馬,為了討好老闆失去自己的個性,反而應該和主管相互「截長補短」,共同對外作戰。
如同家樂福電信行銷經理江美瑩比喻,「向上管理就是員工和老闆合力打贏一場球。」剛進職場時,員工多半只在意自己的表現,看到球來,只會直直地把球丟回去,或是只會聽從老闆丟出的指令,往前跑。懂得向上管理的人,會進一步思考老闆丟球背後的判斷和邏輯,甚至優先順序。
中國歷史上最善於「向上管理」的例子之一,莫過於唐太宗和魏徵這一對著名的君臣。
一個以直言進諫著稱,一個以虛懷納諫出名,魏徵輔佐太宗17年,共同締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曾感慨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由此可見,主從之間,不是只有對立的選項,只要懂得向上管理的智慧和奧妙,老闆也可能成為你生命中的貴人,讓老闆挺你,其實沒那麼難!
「放下」的智慧
李瑞華傳授「4他」心法
聖嚴法師曾提出面對困境時,要運用「四它」的智慧:「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是做人的觀念,非常棒的智慧,運用在「向上管理」也很適當。
1.要面對他:很多人不願面對自己的老闆,覺得他很討厭,不願去做向上管理。
2.要接受他:把向上管理當成是你的責任,接受對方是你的老闆。
3.要處理他:當你願意接受,就不會去挑剔,就會去處理他。
4.要放下他:人生不是完美的,很多事情都做了,還是無法改變,就要放下他。
換句話說,要有一種包容的心,不要期待老闆是一個完美的人,就像你知道自己不是完美的部屬一樣。
除此之外,「放下他」還有一層意義是,你要想清楚,如果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你就要放下他,不要枉費心機。
難得糊塗,也是管理哲學
很多人不願面對老闆,一直躲避,怪東怪西怪別人。或是酸葡萄心理,在背後批評哪個同事整天巴著老闆,心想:「對啊,他在老闆面前是紅人嘛!」
問題是,他是紅人,你不是,你要不要負責?很多人不會這樣想,覺得自己才應該是紅人,沒想過自己做了什麼?或者他是紅人,他做了什麼?
同事靠上去跟老闆說話,有錯嗎?老闆經常給他更多的時間,有錯嗎?是不是就是因為他得到老闆的信任,所以給他更多的時間、更多資源?
如果老闆不理解你現在在做什麼、想什麼,他怎麼可能給你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資源?
所以真正做到「面對他」、「接受他」很難,沒有這兩個前提,去處理是沒有用的。
最後,「放下他」很重要。有些事只能接受,那就不要雞蛋裡挑骨頭,該挑的時候要挑,不該挑時,看到骨頭也當做沒看到。
這就是所謂「難得糊塗」。聰明難,糊塗也難;能夠聰明又糊塗,更難。

老闆真心話大破解!聽懂10句話,從此不討罵

老闆真心話大破解!聽懂10句話,從此不討罵

「聽懂老闆說的話,難不難?難!重不重要?超級重要!但跟進入職場幾年有沒有關係?我覺得沒有!有些人都工作了20年,該聽的話還是不懂!不是嗎?」

老闆的OS是……?幹部得聽懂的10句話
1 你下班後/假日有沒有事?
OS:工作做不完,你加班吧!

如果想爭取表現,可以問老闆是否有事項交辦;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可以適度反映有私人事務安排。

2 你到底都在忙什麼?最近有什麼煩心事?
OS:你的工作表現不大理想,我想知道原因跟如何改善。

重點不是向老闆傾吐私生活細節,而是你得趕快展現對工作的投入。

3 你上下班都好準時喔!
OS:工作都沒完成,你還老是這麼早走?

如果工作屬「責任制」,又確實進度落後,你得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可報告進度,讓老闆安心。

4 這個想法……滿「特別」的。
OS:這個提議太怪,根本不能用。

在創意相關的產業,可能真是稱讚;但若是較保守的產業,可能代表無法執行,還是重提個穩健可行的想法吧!

5 你的某某能力不錯,只不過……
OS:「只不過」後面說的話才是重點,往往是要提醒你的缺失。

專注在老闆對缺失的建議,而不是為了稱讚沾沾自喜。

6 你的個人表現確實很突出。
OS:但是團隊精神不足。

如果強調「個人」,又似乎語帶保留,你最好別只計較個人績效,要從整個團隊的觀點看事情。

7 這麼做沒問題嗎?你要想一想。
OS:最好不要這麼做。

雖然是問句,但這時通常「否定」的意味比「徵詢」高,除非你有更多理由說服老闆,否則還是提出其他選項。

8 以你的細心,一定看得到我沒注意的疏忽。
OS:你都做過最後檢查了?如果出了問題,你要負責!

重新確認相關細節,別漏了重要項目。

9 你的想法呢?你覺得該怎麼做?
OS:你要有點想法,不要只依賴別人指示。

多數企業要的不是只照章行事的員工,向老闆請示前,最好先提出可行方案請他選擇。

10 (你的同事)這件事處理得不錯。
OS:他做得很好,你就差了一截。

2014/8/13

軟糖是怎做的?你絕對不想知道!

gelatinjelly
沒錯,你所看到的這堆骸骨就是軟糖的其中主要成份——「明膠」。反胃了嗎?遺憾的是,明膠常常廣泛出現在很多其他食物中,你我一定都曾經在不知情下吃過不少。
bone

1. 明膠是甚麼?

明膠(又稱魚膠、吉利丁),英文名是Gelatin(美式)和Gelatine(英式)。主要作用是令食物口感煙韌彈牙,也有增稠作用。是常見的食物添加劑。
634729812124500000519h061k2

 2. 明膠常出現在甚麼食物?

軟糖、啫喱果凍、布丁、棉花糖,Yogurt(酸奶、優格)、雪糕、藥品及維他命膠囊等等。亦即是說,這些含明膠的食物都不算素食!

boiled-skin-and-bones


3. 明膠的成份——屍骸骨

明膠,主要由牛、豬等動物的骨頭、韌帶、皮、腱等提煉出來。簡單來說,就是一堆恐怖屍骸骨。你不會想看到,更不要說是放進口裡。
gelatin

4. 工業明膠?

明膠有「食用」及「工業」用之分,後者由垃圾皮革提煉,成本更低廉。新聞屢屢揭發有黑心商人以工業致癌明膠,冒充為食用明膠。
17cg1p圖片出處:垃圾皮具提煉致癌明膠 毒如三聚氰胺-蘋果日報

5. 不用明膠?用植物性膠質!

jellycow
放心!其實還有很多植物性的膠質,替代屍骸明膠,如:
阿拉伯膠(Gum arabic)、關華豆膠/瓜爾豆膠(guar gum)、鹿角菜膠/卡拉膠(carrageenan)、纖維素(cellulose)、黃原膠(xanthan)、角豆果(carob fruit)、 糯米膠(素食膠囊)、β-葡聚醣(大麥)、蘋果膠、檸檬膠……詳可參考這篇

如果自已親手做甜品,在一般的烘焙店可以選擇購買:

  • 蒟蒻粉(又稱魔芋,從根莖植物中提取)
  • 洋菜粉(又稱寒天、吉利T、瓊脂、洋菜膠、大菜、菜燕,從海藻類植物中提取)

結語

當我們開始關注食品添加物的真相,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很自然地會想遠離那些奇怪的加工食品。避開這些「糖衣陷阱」!
你還吃嗎?我就不吃了。


撰文:食物知情權
延伸閱讀:

2014/8/4

荷蘭畫家的3D作品

荷蘭畫家Ramon Bruin的繪畫工具非常簡單,只靠色鉛筆,便創造了很多令人覺得難以置信的3D作品。
除此之外,他的作品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真假混合,紙看起來也像3D作品,現實中加在紙上的物體看起來卻像畫的!

f04da22dd72511f035d618

  • 荷蘭畫家 Ramon Bruin 使用噴槍作畫長達 10 年﹐他用變體手法畫出了這些逼真的3D圖像。

f04da22dd72511f035d619

  • 手指下的繪畫好逼真
f04da22dd72511f035d61a


f04da22dd72511f035d61b


f04da22dd72511f035d61c


f04da22dd72511f035d61f


f04da22dd72511f035d61e


f04da22dd72511f035d620
illusion19n-3-web

2014/8/1

【一篇被日本人翻譯到日本論壇上的博文】

***導讀**
這是中國人**信力建**寫的博文,被日本人翻譯到日本論壇上了。
地理距離上,我們離日本很近,但在內心,卻無限遙遠。
* 

我記得我1996年第一次從香港飛美國的紐約,在洛杉磯轉機,到達紐約時人已經筋疲力盡,感覺美國很遙遠,在地球的另外一邊。

今年629日,我們一行9人從廣州新白雲機場起飛,3個小時,就降落在大阪的關西國際機場,就好像坐國內航班似的。
如果從上海起飛,更短,只要一個半小時​​
如果從遼東半島的大連去日本,就更近,一個小時就到了。

從地理距離上看,我們的確離日本很近。

從文化上看,你到日本,到處能看到漢字,它的標識系統,你能看懂個78成,上洗手間、找樓層,你基本沒有太大問題。

你再去日本的寺廟,比如清水寺,基本和中國的差不多,抽籤、打卦,基本都有,日本光在古都京都,大大小小的寺廟有8000座。

再看日本人,和中國人差不多,所以很多歐美外國人是把日本人和中國人混淆,常問的一個問題:Are you Japanese?

雖然你在日本的大街上可以看懂很多漢字,但你根本聽不懂日本人在講什麼,他也聽不懂你講什麼,所以我們交流還得用英文,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在日本土地上講英文,就像雞同鴨講,很滑稽的一個場面。

為什麼中日民眾的心理具體比美國還要遙遠?因為他們在心理上已經脫亞入歐,而我們在和日本人交往時,因為兩國的特殊的歷史和恩怨,交往比和美國人交往還要有障礙。

你看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大學的創始人福澤諭吉的《脫亞論》,他同時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家,他的頭像就印在日本的鈔票上,你就明白日本人已經是香蕉人:黃皮白心。我們中國人,也就是他們所稱的支那人,在他們眼裡已經是落後的民族。

看看福澤諭吉《脫亞論》所寫:

“我日本國土地處亞洲之東陲……然不幸之有鄰國,一曰支那,一曰朝鮮……
此兩國者,不知改進之道,其戀古風舊俗,千百年無異。在此文明日進之活舞台上,論教育則云儒教主義,論教旨則曰仁義禮智,由一至於十,僅以虛飾為其事。其於實際,則不唯無視真理原則,且極不廉恥,傲然而不自省。以吾輩視此二國,在今文明東漸之風潮中,此非維護獨立之道。若不思改革,於今不出數年,必亡其國,其國土必為世界文明諸國分割無疑。

1894年甲午一戰,開始印證福澤諭吉關於中國的預言。

真是一聲嘆息!

*乾淨背後的力量*

1996年第一次去美國,心理上很震撼,也很難受,一個5000年歷史的民族,怎麼和一個建國200多年的國家相差那麼遠,我們5000年不白活了?我們唐朝的
GDP在哪裡?我們宋朝的GDP在哪裡?我們明朝的GDP在哪裡?我們清朝的GDP在哪裡?怎麼都不見了?甚至,我們70年代的GDP
在哪裡?全部毀滅在我們自己人手裡。

為什麼我們勤勞不致富?為什麼我們學習不進步?我一直在反省:我們的苦難,主要是內源性的,外患是次要的。

去日本最大的感受就是兩個字:乾淨!比美國還要乾淨!花兒朵朵軟件的馬總去過基本所有的歐美的唐人街,發現日本的唐人街最乾淨。

日本不僅僅是大城市的主幹道乾淨,連小街小巷都特別乾淨。日本一家學術出版社的老闆晚餐後帶我們去他的出版社和書店,在東京大學大門的正對面,要穿過一條小巷,當時還是晚上
9點半,裡面也是特別精緻和乾淨,更讓人吃驚的是小巷裡的安靜,更準確應該叫寂靜。裡面的路很窄,只能通行一輛車,但絕對沒有亂停放。

我們去箱根的農村地區,住在當地的日式酒店,應該有國內4
星的標準,酒店門口就是菜地和一條小溪,道路也是特別齊整,溪流很乾淨,連道路的標識系統都很齊全。在日本感覺不到中國的地區發展不均衡:城市像歐洲,鄉村像非洲。

日本的乾淨絕對是全面的乾淨,全國的乾淨,不像我們僅僅是中心區、面子區的乾淨。

在日本,你看不到有人砍樹,他們國內的樹是絕對不能砍的。我在日本就沒有看見裸露的土地,全部要么是柏油路,要么是草地。

你在大城市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氣中沒有灰塵,連他們的牆面和玻璃都是特別乾淨,汽車也很多,但是沒有尾氣,更見不到冒黑煙的車。

在東京三天,我們基本沒有遇到塞車,我問導遊為什麼?導遊說:在日本週一到週五,一般的人甚至是老闆,都不開私家車上班,全部坐鐵路和地鐵上班,因為時間絕對有保證。在街上跑的基本都是營業用車。

日本的公共交通極其發達,日本的第一條新幹線建成於1964
年東京奧運會,到今天都運行得非常好,今天日本全國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鐵路新幹線系統,效率非常高,他們的鐵路像公交一樣運行,和地鐵、公交接駁得非常好,轉車很方便。

所以像中國這麼一個國家發展私家車是非常壞的國策,你看像香港、新加坡都限制私家車,而中國卻對私家車沒有任何限制,為了一點眼前的GDP
,犧牲中國的長期發展潛力。

我見到北京一群高三畢業的學生遊學訪問團,他們到日本7天了,我問他們有什麼感受,他們回答:就是比較乾淨,其他好像沒有什麼!

難道日本僅僅就是比較乾淨嗎?這乾淨背後難道真就那麼容易嗎?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沒有公德心,所以我們亂扔垃圾。為什麼我們亂扔垃圾?因為我們的眼睛裡能容忍髒,為什麼我們的眼睛能容忍髒,因為我們的靈魂能容忍髒。

一個人能容忍辦公桌上的灰塵,他就能容忍工作的不完美。

乾淨和貧富沒有必然關係,和追求完美有關。一個人可以穿一件打補丁的衣服​​,但可以乾乾淨淨。

我和你舉個我們鄉下老家的例子。我小時候,應該是30
年前,中國應該是很貧窮吧,我們村就有幾家人比較乾淨。為什麼這幾家人乾淨?因為他們的女主人愛乾淨。結果,我們村,也就這幾家人有出息,孩子都考上大學,都成了才。

女主人為什麼愛乾淨?因為她們眼睛裡無法忍受髒,她們也無法忍受不完美的事務,他們總想把事情做完美一些,他們就把這個習慣傳給了她們的孩子,她們的孩子也就比同齡人、比同村的孩子更追求完美、追求完善,所以他們有出息。

乾淨代表一個習慣,一種追求。廣島亞運會,開幕式結束時,全世界的人發現,幾十萬人日本人退場後,在體育場裡,居然沒有發現一張丟掉的廢紙!是不是可怕的日本人?

再給你們講一個朋友的故事,他在日本三菱重工工作,賣印刷機給大陸的印刷廠,他有一次帶一個國內一個印刷做得比較大的老闆去日本參觀,這個老闆也做得比較大,發展得很快,有點志得意滿。參觀時,日本人讓這個老闆進印刷廠前把鞋脫了,當他從印刷廠出來,發現白色得襪子居然還是白色的,整個印刷廠全部是自動化生產,就沒有幾個工人。這和國內印刷廠環境是天壤之別。當這個老闆回國後,到處都在講這個故事,這件事給他極大的震撼。

我帶隊參觀了東京的一所初中,他們的學校也特別乾淨,我們一進去需要換鞋,每個人有一個鞋櫃,上面居然預先寫好了每個參觀團團員的名字。

出來後,我就在想:為什麼乾淨這麼簡單的事我們都做不好?

後來我終於明白了:

我們的幼兒園不乾淨,小學肯定乾淨不了,小學不乾淨,中學乾淨不了,中學不乾淨,大學乾淨不了。我記得我1978
年考上中大,當年的升學率很低,我們這些人也算是所謂“青年精英”
,但當時男生宿舍之髒、之臭,實在是讓人至今難忘,我就明白:我們這些人走上社會,社會也乾淨不了。

*地鐵裡可怕的皮鞋聲*

我們住在東京廳附近的京王酒店,附近就有一個很大的地鐵交換站,你早上來到這個地鐵站,你看見洪水般的但有序的人流,但是基本沒有人講話,更沒有人大聲講手機,你只能聽見可怕的皮鞋聲。

日本人做事是以不給別人添麻煩、不影響別人為原則,這已經成為他們靈魂深處的東西,已經完全內化了。

我們的孔子所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僅僅是在嘴上講講而已,我們的五講四美三熱愛,也不過是寫在牆上而已。我們都是一群只會說,不會做的人,或者做也是做不到位的人,或做事打折扣的人,或者“說
”是專門用來騙人的。

你看黨章寫得多好,憲法寫得多好,我們的政治科作業寫得多好,全部是說說而已,很多是不當真的。

後來有人說:為什麼中國普通民眾都不遵守紅綠燈?因為這個國家的社會上層把憲法都不當回事時,你怎麼指望這個國家的下層遵守紅綠燈?新加坡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李光耀自己制定的規矩自己首先遵守。

日本的教育和我們有什麼區別?

我弟弟媳婦的姐姐晏青一家在日本已經7年,他們的孩子也在日本上幼兒園,我們晚上在一起聚會,我就特意問他們:日本的教育和國內的教育有什麼不同?

晏青告訴我:日本人特別重視幼兒期的教育,所以很多母親生了孩子之後辭掉工作全職帶孩子,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孩子三歲前是幼苗期,特別重要(中國也有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旦孩子的成長出現問題,特別難修正。而且日本人認為:讓男人工作更勤勉一些,強度更大一些,收入更高一些,讓母親回歸家庭,等孩子
3歲後再上班,對社會效率沒有任何影響,但對下一代的成長特別有利。

另外他們對孩子培養的一個原則就是:七分飽、七分暖。他們基本不讓孩子吃得太飽,也不怕孩子穿得太少,秋天孩子穿個單衣在外面玩水他們也不怕孩子受涼,所以你在日本基本看不到胖子。

另外,孩子生病一般不像中國一樣動不動打吊針,他們認為孩子有很強的自愈能力。

日本人均壽命是全世界第一,這也說明日本人衛生條件、醫療條件、生態環境、飲食習慣、體育運動都做的很好。

日本的幼兒園特別乾淨,孩子一到幼兒園就要換鞋,不讓鞋子上的塵土帶進學校。

另外,我感覺日本的學校特別重視校服,他們的校服也特別漂亮,式樣很多,做工很好,我問他們為什麼這麼重視校服?他們的回答讓你耳目一新:

一個人穿上制服,就是要告訴它: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任何一個人穿制服幹壞事內心總有一種不安。

另外,日本人讓人吃驚得就是,每個家庭都有家庭記賬本,家庭主婦不記賬是不可想像的事。

我記得在超市買東西,收銀員一定問的一個問題是:是打印一張單嗎?因為日本家庭主婦很多時候在超市買東西是分單打印的,以方便記賬。比如文具歸文具、書籍歸書籍、食品歸食品,這樣她們每個月就能做統計,家庭理財的概念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在培養。

另外,日本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女人回歸家庭,但是男人的錢袋卻歸女人掌控。每個月,女人給男人一些零花錢,但男人還有一些加班費可以做私房錢。

我問晏青為什麼會這樣?晏青的回答也是讓我吃驚:女人回歸家庭,如果再不掌控財政大權,這樣女人就沒有任何安全感,這樣的家庭也不穩定,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我帶隊參觀了東京的一家中學,和他們的校長、教務長、心理輔導老師座談。

日本的中學特別重視動手能力,家政、縫紉、空手道、體育、興趣班全部開設,心理輔導老師的導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因為他們發現很多孩子很早就有心理問題,所以每一個學校都有一個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我參觀的那所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正好是一個華人,我就問了她無數的問題。

日本中學特別重視武士道課,他們每個學校都有專門的武士道館,也經常有相關的比賽,他們認為,武士道課能培養孩子堅強的品格,永不服輸的精神。

所以,我建議中國教育部能把中國的武術列為中學的必修課。我中學時就特別迷戀武術,少年的我渴望用暴力能改變世界,後來發現行不通。

任何偉大的理想都需要堅強的肉身能支撐,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總是沒有主動性、進攻性、侵略性的。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和科舉制度就是培養了太多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光會坐而論道,不會起而行。

當時我問了校長一個問題:你們是怎麼培養日本學生遵守規則的?你們是怎麼培養日本人視敬業為天職的?你們是怎麼培養日本人服從精神的?

*大而不當的故事*

正當我在問校長以上問題時,馬董事長給我遞了一個紙條:

正心、誠意、平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後來我出來後,問他什麼意思,他說,你問題的答案就在這幾句話裡。結果我就和馬總辯論起來:

中國人就喜歡講這些大而不當的大話,就好像向天空射箭,一定命中目標,但是無用。

講大道理很容易,但要明白大道理後面的小道理,小道理後面更小道理的,並能實行的人,才是真的深刻和偉大。

王陽明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而未行,其實未知。很多道理我們好像是知道了,其實並沒有真正懂得,因為我們沒有起而行。

*沒有比敬業更好的愛國主義*

在日本接受日本人最多的就是日本人的鞠躬,據統計,一個日本百貨公司的電梯口的迎賓員,一天要鞠2,500個恭。

我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就非常明白,要天天這麼鞠躬多麼不容易,支撐他們這麼常年累月做的是他們視敬業為天職的理念。

比如我明天下一個命令,公司的保安明天開始給上班的客戶鞠躬,明天他們可能能做到100%,後天他們可能就打95折,大後天他們打90折,最後不了了之。

我有一句口頭禪:沒有比敬業更好的愛國主義。

一個老師,愛你的學生,這就是愛國,

一個編輯,出沒有校對差錯的書籍,這就是愛國。

一個警察,保一方平安,把本職工作做好,這就是愛國。我最反對的一句口號就是:有困難找警察。這其實是一句很不負責任、也做不到的話,這話是一些政客做宣傳用,給一線的警察添了無數的和本職工作無關的麻煩。

一個清潔工,把它負責的地方搞得乾乾淨淨,就是愛國。

在網上做一個愛國主義者,不用付出成本和代價,太容易了。我要問他一句:你本職工作怎麼樣?這是分辨一個真正愛國主義者的放大鏡。

我們離日本有多遠?

很多沒有去過日本的朋友問我: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到底離日本有多遠?

我就反問他:中國足球隊離歐美強隊有多遠?

他就說:就單個隊員技戰術水平、體能來講,好像水平很近,但整個隊一旦上場打起來又好像差很遠,因為(此?):你根本就沒有贏的機會。

我說:你這就講對了,中國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距,就好像中國足球隊和歐美強隊的距離,感覺差不遠,但實際差很遠。因為人家已經霸住位了,你要接近還容易,你要超越很難。

我們的生活水平上去了,生活品質沒有上去,我們的生活品質上去了,生活品味沒有上去。

我當時就講了一個例子:中國很多老闆也能買奔馳車當座駕,但是永遠不要忘了,坐奔馳的民族和造奔馳的民族絕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你有100
多萬人民幣你就能買一架奔馳S320,但你要造出同樣價格性能比的奔馳車來,投資100億下去,卻未必能。

我這次也特意參觀松下研究院,發現中國製造的一些幻覺。

很多商品背後印有Made in china
,但其實是很多是組裝在中國,設計不在中國,品牌不在中國、核心元器件不在中國、製造工具、機床不在中國,市場渠道不控制在中國,還有,很多精密製造也不在中國,更不控制在中國人手上。

我參觀了日本出版業最大的一家中盤,東販的物流中心,他們的配貨差錯率居然控制在萬分之二以內,這個差錯率相當於:你在一本新華字典裡(?)
找到一個錯字。日本真正強大不在於我們前台所看到的東西,而在於他們的後台,以及這些能設計這些後台的高素質的人才!

*日本明治維新的一個小細節*

我記得鄧小平搞改革開放前,出了三次國。

第一次是去美國,卡特總統接待他,我想鄧小平心情一定是不平靜的:毛主席講得不對,美國鬼子不是紙老虎。

第二次是訪問日本,坐了日本的新幹線,他也一定感慨萬千:小日本不可小看。

第三次是去新加坡訪問,李光耀對他說:新加坡原來是一個漁村,新加坡人都是漁民,很落後,我們經過20
多年的學習西方,也能搞成這樣,中國有很多人才,如果改革開放,一定會比我們進步得更快。

鄧小平回國後下定決心改革開放。

但這次我在日本發現,日本人當年明治維新,有一個很重要的細節:

1871年,日本派出以財政大臣大保利通,工商大臣伊藤博文(後來成為日本首相)為首的100餘人訪問團,對歐美進行了長達22
個月的超長期考察,對政府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進行詳盡的調查研究。當時的美國總統格蘭特、英國的女王維多利亞、法國總統齊魯、普魯士皇帝威廉二世、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都會見了日本使團。

注意:日本的政治精英是花了22
個月對西方的政府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包括憲法做了詳盡的考察後,經過認真思考後才真正啟動明治維新的,包括他們採用德國的憲法。

而我們的鄧小平卻是三次訪問,每次幾天走馬觀花式的訪問後回國啟動改革開放,(這當然有他在文革中對舊體制的深刻反省),他後來講的“摸著石頭過河”
是他內心的大實話。

所以,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沒有經過對西方認真研究後而實施的,就好像要拆一棟舊樓建新樓,舊樓還沒有拆,就在旁邊蓋新樓,新樓的圖紙還沒有設計完畢,就開工了。結果舊樓和新樓交叉在一起,怎麼拆舊樓也是一個難題。


*心態決定未來*

我們一行9人,一路參觀一路辯論,在車上要搶話筒,也講了很多關於日本的笑話,包括網上流行的武大郎和日本的故事,全部表達了阿Q精神和精神勝利法。

在中國演講,要全面闡述日本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而滿足中國人的虛榮心​​,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

我們這些年是言必GDPGDP都成我們的圖騰了,其實像防盜網、防盜門、桶裝水這個產業的GDP整個就是負的。

上海這些年進步很大,上海人很自豪,但看看下面的數字,我想上海人、中國人緊迫感會更強:

2003年的統計,一個東京的GDP,相當於20個上海,10個漢城,7個香港,5個巴黎,3.5個倫敦。

同樣是2003年統計,中國的GDP1.4萬億美元,日本是4.3萬億美金,日本是中國的三倍。

你要知道,日本的人口是1.28億,中國是13億,中國是日本的10倍,而國土面積,中國是日本的26倍。但是中國的國土有40
%是不可用國土,而日本就沒有沙漠,而且海岸線很長,海洋經濟區域大,海產品極其豐富。所以從人均佔有資源上來講,我們並不比日本有優勢。

我這篇文章寫得特別艱難,因為你要寫日本民族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要說很多我們民族的很多劣根性,而且這些劣根性存在我們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的靈魂深處和下意識的思維中。我曾在我公司內部就這個題目作過一次演講,已經引起抗日青年的激動,而後又在一家教育出版社做過一次,他們臉上好像沒有什麼反應(你這不是長敵人的威風滅自己的志氣?)讓我不敢深入講下去而轉向企業敬業精神,結果讓我這次演講有些邏輯混亂,主題不突出。一個人要否定自己而後自新自強都很難,何況一個有著
5000年歷史一直以大中華自居的民族。強者永遠是霸道的,你為了超越他們,你就不得不忍受他們的霸道,就像韓信要受胯下之辱一樣。

強者又因為他們的強大而是我們的師傅,徒弟要超越師傅,除了放下架子全心全意向他們學習之外而後創新並無它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是張之洞的名言,但我覺得我們的積弱絕對是因為體的問題,如果不深入反思體的問題,我們又怎麼奢談
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我們一定要虛心,我們曾經是日本的老師,但今天他們是我們的老師,所以我們的心態要歸零,一定要把大中華、小日本兩個概念先去掉,這樣才學的快,超越的快。

我們在說別人長處和我們短處的時候,並不表示我們自卑,而是表達我們的自新和自強。

祖上的光榮不講或少講一些也並不表示它不存在,而且一個民族的自信也不能建立在祖上的光榮上。

*我們不自卑,也不自負,我們腳踏實地,虛心學習,勇於創新。*

我們今天的心態決定我們的未來。*